Subscribe to my full feed.

2008年5月27日 星期二

刮痧的發展史

  在高溫或冷熱交替環境下暴露一段時間下來,逐漸顯現出各種症狀,最常見的如頭暈、頭痛、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甚至汗腺分泌失常。『熱失調』是西醫對此一系列症狀的診斷名詞,翻開內科學還可見到『熱中暑』、『熱衰竭』、『熱痙攣』等病名,其共同原因很簡單地可歸咎於人體的體溫調節不能適應環境的高溫,以致於產生種種訊息。民間流傳的刮痧療法就是人類老祖先針對這些症狀所發明的治療方法。



1. 何謂「痧」,是指人體內的疾病在體表上的特殊表癥。

2.「刮痧」,是以手指或用輔助工具的邊緣潤滑物體,在人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反複的刮、提;擠、刺、挑等手法,使患處皮膚現出片狀或點狀淤斑或出血,達到調整功能,恢復正常生理狀態,是一種物理性調理方法。

3.刮痧起源於遠古時期,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中,發現「砭石」,其作用是在人體表進行刺、壓、劃、刮等操作的一種簡單工具,這是刮痧的原始物體,在『扁鵲傳』中有最為原始的刮痧治病的病歷記載。由於刮痧的簡便易操作在民間廣泛流傳,一直以來被視為醫道小技,不被重視。

4.刮痧是我國寶貴的醫學資產之一,歷史悠久、方法獨特、簡便安全、可廣泛適用、療效穩定等特點。是一種從臨床實驗中總結出來的,很有前途的物理刺激療法,尤其當前醫療經費不足,開支逐年擴大,刮痧療法不失為經濟、方便又有效的醫療手段。

0 意見: